中国是一个孝文化渗透到骨子的民族,古代中国很长一段时期都很少有大肆庆祝“生日”的习惯,尤其是母亲还在世的时候,这是因为古时医院条件极其落后,女子生育小孩的死亡率极高,自己的生日就是母亲的“受难日”,也称之为“母难日”。后来随着医学的进步,生育率和顺产率的提高,才逐渐由了庆祝生日的习惯。
古人用特定的称谓来表示不同的年龄:
弱冠之年---------指20岁、成年。
壮年----------指30岁,《礼记》说:“三十曰壮”。
三十而立----------指30岁,源自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曰:吾十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”。
不惑之年----------指40岁。
艾----------指50岁,《礼记》说:“五十曰艾”。
天命之年----------50而知天命。
花甲----------由干支纪年法而来,指60岁。又称“花甲子”。
古稀----------也写作“古希”。杜甫《曲江》诗有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”。
耆(qi)、耄(mao)----------指60岁、80~90岁,《礼记》说:“六十曰耆·········八十九十曰耄”。
期----------指百岁。语出《礼记》:陈皓解释说:百岁是人寿的大限,也是人们的期望所在,所以100岁叫期。
祝寿,为长辈庆祝生日叫过寿,但称寿的年龄必须是五十岁,中国民间老人办寿的年龄一般是60岁,并称60岁为银寿,80岁为金寿,百岁为万寿。民间把60岁也称之为花甲寿,70岁为古稀寿,80、90为耄耋寿,百岁为期颐寿,六十九岁过七十大寿,也俗称整寿。寿字还演绎出许多文化情趣;77岁系多喜寿(草书的喜字看似七十七);88岁系米寿(米字看似八十八);99岁系白寿(百字少一横为白字);108岁系茶寿(茶字的草字头代表二十,下面有八和十,一撇一捺是八,加在一起就是108)。
连吃饭的碗,也言寿。按旧时民间传统来看,老年人过生日之时,都要为来祝寿者准备好寿碗,一般系60、70、80及以上“满十”的寿辰时用的。接了寿碗,受赠者就沾了老寿星之福,取了“延年益寿”之兆。这种习俗在中国大陆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,作为民俗文化的存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。
